• 收藏
  • 分享
华中农大新发现:塑料微粒或为人类精神疾病潜在发病原因

华中农大新发现:塑料微粒或为人类精神疾病潜在发病原因

  • 发布于 2022-07-19
  • 已阅读 1328

塑料颗粒(微塑料/纳米塑料)大量存在于大气、河流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动物体内,并最终在人体内富集,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塑料颗粒对成年动物的毒性作用,但其对胎儿神经发育的潜在毒性尚不清楚。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副教授丁一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聚苯乙烯(PS)塑料颗粒在精神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

▲研究流程图

 

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阿尔茨海黙病、帕金森病等属于人类精神疾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一直未能阐明清楚,一些研究将其指向环境因素。

 

该研究通过将孕鼠暴露于不同粒径大小和不同表面修饰的PS塑料颗粒,探究其对胎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塑料颗粒对胎盘和胎儿大脑的毒性机制示意图

 

进一步研究发现,孕期母鼠摄入的微米/纳米塑料颗粒分布于母鼠消化道、子宫和胎盘,但仅纳米颗粒蓄积于胎儿丘脑。不过,微米塑料颗粒的存在促进了纳米塑料颗粒进入胎儿脑内。

 

受累胎儿的丘脑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塑料颗粒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氧化磷酸化和γ-氨基丁酸突触功能相关通路。体内和体外试验证实塑料颗粒引起氧化损伤,丘脑谷氨酸脱羧酶2(γ-氨基丁酸合成的关键酶)下降;丘脑GABA能神经元的损害导致其对额叶皮质和杏仁核GABA递质释放减少,继而子代鼠成年后表现出GABA递质水平下降和焦虑样行为。

 

由于焦虑样行为被认为是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黙病和帕金森病的促发因素,研究对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寻找提供了新的思路。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师资博士后杨迪琦为论文第一作者,丁一为通讯作者。

免责声明:JURUR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JURURU所有,转载需取得JURURU书面授权,且JURUR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愿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JURURU赞同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聚如如(021-65680220)处理。

产品名称单位最新价格涨跌涨跌幅(%)
PLA元/吨22700200.000.89
玉米元/吨2735-98.00-3.46
PBAT元/吨150000.000
PBS元/吨32000-1000.00-3.03
BDO元/吨9800100.001.03
AA元/吨95000.000
PTA元/吨6460-10.00-0.15
LDPE元/吨88000.000
PP元/吨7650-100.00-1.29
PBT元/吨205500.000
PS元/吨92500.000
ABS元/吨110500.000
PET元/吨77500.000
PA6元/吨130000.000
Brent美元/桶85.120.1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