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分享
青岛已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8.5万亩

青岛已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8.5万亩

  • 发布于 2022-04-24
  • 已阅读 774

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一大早,在平度市蓼兰镇胜利村,一辆满载着地膜的货车缓缓开进青岛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这地膜与普通的塑料地膜不同,叫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在自然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青岛市农技中心在基地开展了春马铃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这种地膜在增温保墒、抑制杂草、增产增效等方面表现很好,残膜不用回收,省心省时省力还环保。

 

2021年,青岛市以项目为依托,在马铃薯、花生生产中推广应用国家标准地膜8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8.5万亩,集成了1套适合本地马铃薯生长的降解地膜应用方法和技术模式,有效带动了国标膜、降解地膜在全市的科学推广应用。


在涉农区域设立农膜残膜回收站点340个,织密地膜回收网,划分责任区域,实行网格监管,每个回收站辐射8-15个村,基本实现了全市涉农镇村农膜残膜回收站点全覆盖。全年各类农膜使用量2.57万吨,回收废旧农膜2.42万吨,回收率达94.2%。按照每3万亩覆膜农田设置1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的要求,布设监测点65个,采取样方325份,获取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覆膜年限农田地膜残留量数据,为地膜污染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市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在莱西市姜山镇兴隆屯村怡禾家庭农场农膜回收站内,农场主王志涛正在把前一阵收回来的农膜残膜打包,准备送往胶州回收加工企业进行再利用。“我这个回收点负责周边10个村庄的残膜回收,年回收能力10吨,去年一年收了地膜7.72吨、棚膜0.86吨,都送到有专业资质的企业去处理,现在麦地里这些黑色的滴灌带,就是废旧残膜回收再生产的。”王志涛笑着说道。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把农膜污染防治作为贯彻绿色展理念的实际行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技术支撑,为农田“减塑”,给环境“减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传统地膜减量、替代、回收等农膜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守护耕地“健康”,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JURUR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JURURU所有,转载需取得JURURU书面授权,且JURUR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愿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JURURU赞同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聚如如(021-65680220)处理。

产品名称单位最新价格涨跌涨跌幅(%)
PLA元/吨22700200.000.89
玉米元/吨2735-98.00-3.46
PBAT元/吨150000.000
PBS元/吨32000-1000.00-3.03
BDO元/吨9800100.001.03
AA元/吨95000.000
PTA元/吨6460-10.00-0.15
LDPE元/吨88000.000
PP元/吨7650-100.00-1.29
PBT元/吨205500.000
PS元/吨92500.000
ABS元/吨110500.000
PET元/吨77500.000
PA6元/吨130000.000
Brent美元/桶85.120.130.15